Tuesday, November 29, 2016

楊月清 : 找尋228真相, 沉慟哀禱阮美姝女士!

二二八受難者家屬、研究者阮美姝昨辭世

 (Apple) 11-29-2016

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家屬、二二八事件研究者阮美姝昨天辭世。根據《自由電子報》報導,阮美姝大女兒林麗容表示,阮美姝罹患糖尿病,上周三略有不適,上周五到醫院檢查,報告還沒出來,昨就在家中安詳辭世。二二八基金會董事長薛化元教授表示,他認識阮美姝30年,非常難過,「她要的正義,還沒等到就走了」。阮美姝的父親阮朝日原擔任《台灣新生報》總經理,在二二八事件爆發後,阮朝日於312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從此失蹤。阮美姝在日本學音樂時,讀到《台灣苦悶的歷史》書中提到阮朝日因叛亂罪被處死,她才驚覺父親可能已經冤死,並因此積極調查原因調查。阮美姝將蒐集的二二八史料成立「阮美姝二二八事件紀念文物室」。阮美姝除了著作《孤寂煎熬四十五年:尋找二二八失蹤的爸爸阮朝日》、《幽暗角落的泣聲》;也製作多部與二二八事件有關的紀錄片。(政治中心/台北報導)

 

*****************************

(悼念阮美姝女士,重發舊文一篇。)

林保華: 探訪阮美姝女士與228消失的新聞界菁英

2003年我們從美國回到台灣參加群策會的活動

時,就認識了阮美姝女士。她的誠懇、她的儀

表,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後也多次在不

同場合見過面,她也邀請過我們參觀她在屏東的

展覽,但也因為我們俗務纏身,一直沒有實現。

去年秋冬之交,她又邀請參觀新的展覽。這次看

到她,已經坐了輪椅了,但是仍然全力在尋找228

真相,實在令人感佩。


這次是"1947年消失的新聞界菁英"的展覽,作為

一位媒體人,是我關注的議題,在當前台灣再度

出現危機的時候,更有一種"同呼吸、共命運"

感覺,非看不可。感謝蔣理容的積極安排,終於

226得以實現探訪。

在探訪阮美姝女士以前,我先看了一下她的著作

《美的極致----阮美姝一生與228平反實錄》,對

她有更多的認識。除了外表的美以外,還有內心

的美,更佩服她的毅力,窮她的後半生,尋求作

為新聞工作者的父親在228失蹤的真相,更由此擴

大尋求真相的範圍,包括新聞界其他菁英被消失

的真相。

這個應該由新聞界完成的事情,卻由她帶頭來做了。

這本書是口述歷史,不但說的真實生動,負責撰

述的許曉涵小姐文筆也不錯,讓人很容易的一口

氣看下去。在了解這個大背景後,再看這個展

覽,更容易了解。在展覽資料中我粗粗算了一

下,當時被消失(處死、刑求、逃亡)當中,處

死的就有近30人之多,包括阮女士的父親阮朝日

(《台灣新生報》總經理、48歲),還有該報總

編輯吳金鍊(34歲),《民報》創辦人林茂生

45歲)等等。

他們那時正處於年富力強的時候,生命卻從此消

失了。這不是他們個人的問題,台灣本土新聞界

因此受到嚴重摧殘,以及因此出現的"殺一儆

"效果,導致出現人才斷層、萬馬齊喑。當前外

省權貴可以控制媒體加以操弄,都與此有關。

但就在這天上午準備參觀展覽的時候,傳出香港

《明報》前任總編輯劉進圖剛在一月被撤換後,

又在光天化日下於街頭被斬成重傷的驚人事件。

我與他在《信報》是先後同事,見過一面,彼此

知道而不熟悉,但是我有關注他的動向,因為我

有一直在看《明報》。劉進圖前任,也是目前暫

代總編輯的張健波,也是我於1983-1986年間在

《信報》工作的同事。《明報》已對中國做了許

多妥協,仍然逃不過劫難。


這也讓我想到,"祖國"來到後的香港,情況竟如

228前的台灣那樣相似。香港的新聞界菁英也在被

消失當中,去年就發生多宗對付他們的暴力事

件,與台灣比較,只是出面者不同而已。當然,

香港的問題也不止是新聞界的問題,就如台灣228

受害者是整個菁英階層,只是新聞界往往首當其

衝,因為他們專業的重要性。香港已經面臨共軍

的多次軍演,赫赫磨刀了。

世界文明已經取得很大進步,人類共築了普世價

值,但是自詡有古代文明的中國當局,就永遠無

法邁入現代文明嗎?非得靠箝制言論,甚至動用

暴力不可嗎?

香港可能出現228,台灣也可能出現第二個228

看馬英九的行徑,把台灣賣給他的"祖國",不就

是在為第二個228創造條件嗎?馬英九政府一直阻

228事件真相的追究,只是做出行禮如儀的假

象,就是不讓台灣人民對再一個228事件出現警覺

而出來阻擋。甚至以釜底抽薪的手法來修改教科

書,歪曲整個台灣歷史。

香港最近對自由言論的"滅聲",以及恐怖的傷人

事件,如果再不讓台灣媒體界驚醒,讓台灣人驚

醒,阻擋當局的賣國行徑,那麼台灣就難以有救了。

極光電子報 2014.3.3
http://www.taup.org.tw

(穿越30多年時空的重要評論,以及人生的酸甜苦辣,請看林保華部落格
http://blog.pixnet.net/LingFengComment
新舊評論還在繼續增加與上網中)

************************

沉慟哀禱阮美姝女士!

(圖文報導: 楊月清/林保華 )

 

永懷阮朝日先烈/阮美姝女士!

 

1. 228先烈台灣新生報總經理/阮朝日先生紀念舘

 

2. 大門口的簽名簿

 

3. 向阮美姝老師請安,一眾好友在阮朝日先生紀念舘茶敍!

 

4- 保華嫂月清和敬愛的阮朝日先生千金阮美姝女士十多年感情深厚

 

5-  貼近阮美姝阿姨, 保華嫂月清感受到如親人般的温馨,

    更為她堅毅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而動容!

 

多謝參觀, 天佑台灣!

 

 

Sunday, November 27, 2016

楊月清: 應亮"金馬獎得獎感言" 令人動容!

恭喜應亮得金馬獎!

圖文:  保華嫂楊月清 )

好友應亮導演昨晚到金馬獎劇情短片,"928"  這是雨傘運動放催淚彈、逮捕黄之鋒的日子, 這是個喜訊, 也帶來哀傷! 

前晚我們兩家人在蔡瑞月-玫瑰古蹟咖啡晚餐預祝,沒想到果然得了獎,但比得獎更令我動容的,是他上台領獎時說的一番話,提醒大家香港政治環境更糟糕需要更加捍衛  

他因楊佳記錄片被通緝,四年回不了家,滯留香港,但仍然敢言依舊,不怕影響教職,令人敬佩!

可惜今天自由的專刊好像没訪問他,或許現場記者對他不熟悉,很遺憾!

這是個好機會,提醒台灣人,香港幾近淪陷,台灣有遠慮也有近憂!   

保華嫂楊月清

11-27-2016

 

應亮:

 

很感動,得到這麼多朋友的祝福!我現回香港途中,昨天手機沒電。如今無法一一回覆,簡單表達吧

我會繼續認真學習,希望未來創作再有進步。

 

11-27-2016

********************

又見應亮 , 萬般祝福! (圖文: 楊月清 )

有緣天涯能相逢,志同道合的兩對絕不與獨裁政權妥協的人生伴侶,林保華、楊月清夫婦和因拍楊佳人權記錄片 ( 我還有話要說 ) 而多年回不了上海的導演應亮、彭姗夫婦台北歡喜重逢!

3年前台北228基金會放映此片,邀來導演映後座談, 巧的是, 請來的與談人正是在上海居住過16年的林保華,而保華嫂月清因為父母原籍寧波和應亮恰是小同鄉, 更重要的, 大家都特別有正義感嫉惡如仇, 3人一見如故特別投緣!

原來被迫定居香港多年的應亮導演,此次帶著熱情直率的妻子訪台不只是擔任金馬獎評審,自己的與雨傘運動有關的劇情短片( 928 ) 也被提名!

預祝應亮能旗開得勝!

11-24-2016

 

 

金馬獎/陸流亡導演照樣奪獎! 網推爆金馬「真自由」
記者田暐瑋/綜合報導

九月二十八日。晴》奪下金馬最佳劇情短片獎,導演應亮目前是被大陸通緝狀態,而流亡於香港,他上台致詞時直接點名香港現在的政治狀況,認為香港情況日漸糟糕,需要更加捍衛,不畏懼政治立場的態度備受網友讚賞,更有人力挺金馬獎「不看政治背景」的評分標準;而最佳動畫短片則《由缺乏名字的場所》徐國峰奪得。


應亮是大陸導演,2012年他的第4部電影作品《我還有話要說》改編自真實發生的楊佳襲警案,卻遭到大陸政府查禁,上海市公安局已正式起訴應亮,待他回去即要逮捕,因此應亮目前以香港演藝學院駐場藝術家的身份和太太彭姍流亡香港。

九月二十八日。晴》講述香港2014年爆發雨傘革命前夕,主角回到老家,希望與即將搬進老人院的父親吃頓午飯,父親年老獨居的模樣喚起她心中無限感慨,當她轉身走向街頭人群,父親支持的眼神與午後溫暖的陽光,此刻看來離情依依。25分鐘的短片,導演盼藉此道出香港老人問題、以及對香港抗爭的感受!

 

*********************

應亮:用《九月二十八日·晴》祝福香港

2016/6/17  立場新聞

導演應亮是一個十足的香港人。儘管他居港不足五年,還未是永久居民,儘管他幾乎從不用粵語和人交流。然而他的Facebook頭像一直保持雨傘結束時的那句「We will be back」,他會在參加國外電影節時大力推介本土電影《十年》,甚至《十年·自焚者》裡警察對店主說「你的家也是我們管的」,即是源於他在電影《我還有話要說》大陸遭禁時的真實經歷。

應亮一直鮮明地表達他對香港的熱愛,與那個使他被迫流放的國家相比,他更喜歡這個曾經救過他的城市。他努力做一個香港人,儘管何謂「香港人」是我城仍未定案的話題。兩年前的雨傘,是很多人心中「香港」共同體想象的開始,親身參與過的應亮也在今年交出了自己的功課:短片電影《九月二十八日·晴》。

他選擇了928,卻並沒有呈現這一天被銘記在歷史中的景象:漫天的濃煙、刺鼻的胡椒味和折斷的縮骨遮。《九月二十八日·晴》是一部安靜得出奇的電影,講述參與佔領的女生陶玉然在佔領最膠著的時刻前,回家探望獨居父親的家庭片段。電影取材自陳慧的兩部短篇小說《第十六分鐘》和《味道·金寶菜湯》。其中描述的兩代人感情的疏離 及女兒通過食物思念母親,都在電影中有所呈現。

父親準備搬去老人院居住,女兒從佔領現場返家探望,和父親吃了一餐飯。席間各自試圖表達內心所想,卻不歡而散。應亮說,之所以選擇這個題材,是因為意識到日常政治、家庭情感的缺失是這個城市被嚴重忽略的。應亮第一次明白到這個城市的「溝通病症」是在約三年前,新聞報道民建聯用旅遊巴士把老人拉去投票,還採訪老年人,手心里面寫投幾號。「大家看了都笑,我看了也笑,然後我就覺得很糟糕,因為我們都在恥笑,沒有去想想,這些爺爺奶奶為什麼會這麽做,除了民建聯建制派很惡劣以外,年輕人我們是不是一樣有責任?」

他意識到,沒有基本的親情的交流,嚴重助長了香港許多社會問題的發生。太多人選擇了速食的方法:送去老人院、請菲傭照顧、給老人點錢。「其實人跟人的感情交往上通過傾訴或傾聽,聽聽他現在吃什麽藥、每個月去幾次醫院領葯、在公立醫院等位要等多久,是能幫助兩代或三代人之間有一種治療的,當這種東西形成,也許民建聯再來的時候,老年人會去分辨,或者說他會知道輕重。」

九二八,在很多人眼中是激烈的、宏大的,應亮卻用這部電影表達另一種態度:「用政治的激烈方式去解決,大家以為只有這麽一個方式,未必。年輕人瞭解瞭解家庭的歷史,上面這代人怎麼來的香港,上一代人瞭解一下現在年輕人面對的社會多麽不公平,多麽虛偽,其實是好事。」

 

在《九月二十八日晴》的最後,電視直播金鐘放了催淚彈,父親和女兒同時受到震動,女兒拿起手機就衝出門去,不料父親竟然跟隨其後,在街道上叫住她。「我會保釋你。」短短五個字,將父女兩人的情感紐帶重新繫緊。
「一種比較樂觀的、希望的可能,就是催淚彈下來,大家都很絕望,說這是香港的六四,可是,難道不可能在城市的另一角,催淚彈下來,和解了一對父女多年的誤解和內心的糾葛?有可能的。這是一種可能,電影就是要講某種可能。不要以為這就叫屠殺之夜、香港進入黑暗時代,不一定,可能是進入一個非常有人情的時代。」
這是他對香港的致敬與祝福。
一個看應亮片多年的觀眾說,「他這次變化很大,之前的鏡頭都是實驗性的、創新的,這次不一樣,很溫情。」
「因為我來到一個更有希望的地方,這個地方教會我很多,我有一種感激。第二就是做了父親。我見不到父母,自然會關心家庭的事情。」應亮說。
2012年拍攝關於中國大陸楊佳殺人事件的短片《我還有話要說》被禁後,應亮便無法再返回內地,迄今已有四年多沒有見到父母。和原來的創作土壤的關係一下子斷開,他開始扎根腳下的土地,小心翼翼地探索生命延展的另一條路徑。他關心保衛皇后、關心反高鐵、為拍電影研究香港公立醫院和老人退休保障制度,在這些關懷和學習中,逐漸融入本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和一個地方連接並落地,有人是通過結婚或做什麼事,我是通過電影。」
現在的應亮,甚至比很多本地人更關心這個城市的命運,他為年輕人一切形式的抗爭叫好,為林榮基站出來的勇敢激動到夜不能寐。「這裡雖然依舊是一條鹹魚,但還沒下鍋。還有機會吧,把這個廚房撲滅搗毀。」
這份堅持從幾年前就可以看出:內地有關部門曾在封殺《我還有話要說》期間告訴他,只要刪掉影片或按要求重新剪輯,就不會對他處罰。他拒絕,並承受後果至今。「堅持的意義比妥協大。因為太多人會迂迴了,迂迴到最後自己都不認識自己,變成你的一部分。」這或許就是他與香港相似的血緣。
遭受過的一切,並沒有讓他因憤怒而扭曲。《十年》本地放映被打壓的那段時間,他在臉書上寫:「作為創作者,也許需不時提醒自己:政府把我們視為敵人,但我們心中並沒有敵人。如此,才能保持創作的自由和一貫的初心。」
今年春天,應亮在香港又搬了一次家,搬去新界一間帶院子的房子,在自家地裡種了番薯、豇豆和粟米,學著做一個真正的農夫。妻子孩子一起下地,享受土地帶給人的踏實與快樂。他仍然繼續在這個城市吸收、學習,並盡力祝福他所能祝福的一切。應亮說,現在他已經有了歸屬,「自由的、安全的,就是美好的生活。

 

 *********************************


片說明:  



1- 導演應亮的《九月二十八日。晴》奪下金馬最佳劇情短片獎!

 

2-滯留香港多年的上海導演應亮、彭姗夫婦() 與好友資深評論員林保華夫婦

得獎前夕台北歡喜相聚!

 

3- 堅持關注人權和社運的導演應亮來訪

保華嫂特別戴上別具意義的"太陽花胸針"相迎!

( 20168)



謝參觀,  天佑港台!

Friday, November 25, 2016

楊月清 : 又見應亮 , 萬般祝福!

 又見應亮 , 萬般祝福

 (圖文: 楊月清 )


有緣天涯能相逢,志同道合的兩對絕不與獨裁政

權妥協的人生伴侶,林保華、楊月清夫婦和 (

因拍楊佳人權記錄片 ( 我還有話要說) 而多年回不

了上海的導演應亮、彭姗夫婦台北歡喜重逢!


3年前台北228基金會放映此片,邀來導演映後座談,

巧的是, 請來的與談人正是在上海居住過16年的林

保華,而保華嫂月清因為父母原籍寧波和應亮恰是

小同鄉, 更重要的, 大家都特別有正義感嫉惡如仇,

 3人一見如故特別投緣!


原來被迫定居香港多年的應亮導演,此次帶著熱

情直率的妻子訪台不只是擔任金馬獎評審,自己

的與雨傘運動有關的劇情短片( 928 ) 也被

提名!


預祝應亮能旗開得勝!


11-25-2016

 

 

應亮:用《九月二十八日·晴》祝福香港

2016/6/17  立場新聞

導演應亮是一個十足的香港人。儘管他居港不足五年,還未是永久居民,儘管他幾乎從不用粵語和人交流。然而他的Facebook頭像一直保持雨傘結束時的那句「We will be back」,他會在參加國外電影節時大力推介本土電影《十年》,甚至《十年·自焚者》裡警察對店主說「你的家也是我們管的」,即是源於他在電影《我還有話要說》大陸遭禁時的真實經歷。

應亮一直鮮明地表達他對香港的熱愛,與那個使他被迫流放的國家相比,他更喜歡這個曾經救過他的城市。他努力做一個香港人,儘管何謂「香港人」是我城仍未定案的話題。兩年前的雨傘,是很多人心中「香港」共同體想象的開始,親身參與過的應亮也在今年交出了自己的功課:短片電影《九月二十八日·晴》。

他選擇了928,卻並沒有呈現這一天被銘記在歷史中的景象:漫天的濃煙、刺鼻的胡椒味和折斷的縮骨遮。《九月二十八日·晴》是一部安靜得出奇的電影,講述參與佔領的女生陶玉然在佔領最膠著的時刻前,回家探望獨居父親的家庭片段。電影取材自陳慧的兩部短篇小說《第十六分鐘》和《味道·金寶菜湯》。其中描述的兩代人感情的疏離 及女兒通過食物思念母親,都在電影中有所呈現。

父親準備搬去老人院居住,女兒從佔領現場返家探望,和父親吃了一餐飯。席間各自試圖表達內心所想,卻不歡而散。應亮說,之所以選擇這個題材,是因為意識到日常政治、家庭情感的缺失是這個城市被嚴重忽略的。應亮第一次明白到這個城市的「溝通病症」是在約三年前,新聞報道民建聯用旅遊巴士把老人拉去投票,還採訪老年人,手心里面寫投幾號。「大家看了都笑,我看了也笑,然後我就覺得很糟糕,因為我們都在恥笑,沒有去想想,這些爺爺奶奶為什麼會這麽做,除了民建聯建制派很惡劣以外,年輕人我們是不是一樣有責任?」

他意識到,沒有基本的親情的交流,嚴重助長了香港許多社會問題的發生。太多人選擇了速食的方法:送去老人院、請菲傭照顧、給老人點錢。「其實人跟人的感情交往上通過傾訴或傾聽,聽聽他現在吃什麽藥、每個月去幾次醫院領葯、在公立醫院等位要等多久,是能幫助兩代或三代人之間有一種治療的,當這種東西形成,也許民建聯再來的時候,老年人會去分辨,或者說他會知道輕重。」

九二八,在很多人眼中是激烈的、宏大的,應亮卻用這部電影表達另一種態度:「用政治的激烈方式去解決,大家以為只有這麽一個方式,未必。年輕人瞭解瞭解家庭的歷史,上面這代人怎麼來的香港,上一代人瞭解一下現在年輕人面對的社會多麽不公平,多麽虛偽,其實是好事。」

 

在《九月二十八日晴》的最後,電視直播金鐘放了催淚彈,父親和女兒同時受到震動,女兒拿起手機就衝出門去,不料父親竟然跟隨其後,在街道上叫住她。「我會保釋你。」短短五個字,將父女兩人的情感紐帶重新繫緊。

「一種比較樂觀的、希望的可能,就是催淚彈下來,大家都很絕望,說這是香港的六四,可是,難道不可能在城市的另一角,催淚彈下來,和解了一對父女多年的誤解和內心的糾葛?有可能的。這是一種可能,電影就是要講某種可能。不要以為這就叫屠殺之夜、香港進入黑暗時代,不一定,可能是進入一個非常有人情的時代。」

這是他對香港的致敬與祝福。

一個看應亮片多年的觀眾說,「他這次變化很大,之前的鏡頭都是實驗性的、創新的,這次不一樣,很溫情。」
「因為我來到一個更有希望的地方,這個地方教會我很多,我有一種感激。第二就是做了父親。我見不到父母,自然會關心家庭的事情。」應亮說。

2012年拍攝關於中國大陸楊佳殺人事件的短片《我還有話要說》被禁後,應亮便無法再返回內地,迄今已有四年多沒有見到父母。和原來的創作土壤的關係一下子斷開,他開始扎根腳下的土地,小心翼翼地探索生命延展的另一條路徑。他關心保衛皇后、關心反高鐵、為拍電影研究香港公立醫院和老人退休保障制度,在這些關懷和學習中,逐漸融入本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和一個地方連接並落地,有人是通過結婚或做什麼事,我是通過電影。」

現在的應亮,甚至比很多本地人更關心這個城市的命運,他為年輕人一切形式的抗爭叫好,為林榮基站出來的勇敢激動到夜不能寐。「這裡雖然依舊是一條鹹魚,但還沒下鍋。還有機會吧,把這個廚房撲滅搗毀。」
這份堅持從幾年前就可以看出:內地有關部門曾在封殺《我還有話要說》期間告訴他,只要刪掉影片或按要求重新剪輯,就不會對他處罰。他拒絕,並承受後果至今。「堅持的意義比妥協大。因為太多人會迂迴了,迂迴到最後自己都不認識自己,變成你的一部分。」這或許就是他與香港相似的血緣。

遭受過的一切,並沒有讓他因憤怒而扭曲。《十年》本地放映被打壓的那段時間,他在臉書上寫:「作為創作者,也許需不時提醒自己:政府把我們視為敵人,但我們心中並沒有敵人。如此,才能保持創作的自由和一貫的初心。

今年春天,應亮在香港又搬了一次家,搬去新界一間帶院子的房子,在自家地裡種了番薯、豇豆和粟米,學著做一個真正的農夫。妻子孩子一起下地,享受土地帶給人的踏實與快樂。他仍然繼續在這個城市吸收、學習,並盡力祝福他所能祝福的一切。應亮說,現在他已經有了歸屬,「自由的、安全的,就是美好的生活


**************************

片說明: 楊月清

1- 朦朧的雨中之夜,和可敬的好友在此相聚,玫瑰古蹟的氛圍更加         著迷讓人陶醉!

保華嫂月清拍


 2- 夜燈照射之下,蔡瑞月-玫瑰古蹟院內泛紫光的樹木特別迷人!這          兒的夜景令人陶醉!

保華嫂楊月清拍


3- 滯留香港的上海導演應亮、彭姗夫婦與資深評論員林保華夫婦                   台北歡喜重逢!

 

 4- 美景搭配健康美食,古蹟咖啡令人流連

保華嫂楊月清拍

 

 5- 因為這部片子, 滯留香港四年無法回家!

    ( 我還有話要說 ) 禁片以外!

 

多謝參觀天佑港台